不管幾歲,成為「沒有媽媽的孩子」都是巨大而緩慢的傷痛,
這本書,陪伴最終只能一個人面對的你。
《我離開之後》是母親給孩子的人生預習課
《妳離開之後》是陪你走過「失去摯愛」的旅程
美國亞馬遜讀者★★★★★又哭又笑推薦
「同為失去母親的孩子,泰勒把我無法用言語說出的感受寫出來了。」
當泰勒.費德爾才剛上大學,深愛的母親同時診斷出癌症末期,一年後去世。母親走後,她一直與悲傷共處、在人前強顏歡笑,十年後決定敞開心房,用文字和畫筆描繪出失摯愛親人、卻難以向他人傾訴的感受。
「我想要的,不過就是想隨口就能說出我想念媽媽,不需要解釋一大堆。」
「十年過後,我還是那麼難過,感到內疚。我是不是太不成熟?」
「討厭癌症存活者鼓舞人心的抗癌故事,我的媽媽堅強勇敢,但她沒活下來。」
「媽媽再也無法幫我過生日了。」
「我們再也不是完整的家庭」
泰勒也善用幽默感讓你盡情擁抱悲傷,不需要壓抑:
→如何盡情地痛哭一場?
→提醒陪伴失去親人的人,那些事是該做跟不該做?
→做那些瑜伽姿勢可以宣洩悲傷情緒?
→懷念媽媽時一定會出現的九種悲傷
→把「喪母」當作王牌,迅速建立友情
→你可以帶著笑容談論不祥之事
→你經歷最深痛的悲傷,也擁有最豐富的愛
如果你現在還在尋找有什麼方法能幫你走這段路,
泰勒想告訴你:「這本書是為了我、你和過世的人寫的。」
内容提要:
作者序
媽媽總說我有一雙米妮老鼠的翹睫毛。她教我要說出心裡話,用彩虹的顏色順序排列物品,奶油乳酪要一口氣塗到貝果的邊邊。她很溫柔、很傻氣,有時煩人又笨拙,她拒絕聽別人講廢話。
2008年,我大一剛結束的夏天,醫生診斷出她得了癌症。我大二上結束後的春假,她就過世了。我不是要當肥皂劇女主角,但這實在—糟—透—了。我們的文化看待死亡的態度很怪異。我們不喜歡觸碰死亡的話題,就算講到了也都是無味的陳腔濫調!不然就是偷渡在過頭的驚悚電影裡,人們認為死亡「全」都令人悲傷,有時令人害怕⋯⋯但,委婉修辭和血腥電影這兩種選項,無法讓我們與死亡建立健康的關係!
當年才19歲,滿頭捲毛、個性焦慮的我,驟然發現我失去了母親!我的心,就像心理治療師形容的「彷彿坐在冰山漂流在茫茫大海」。我心裡很痛,茫然無依,但最糟的是沒人想談論這些。爸爸和兩個妹妹雖是我堅定的盟友,但我們各自都還有內心的悲傷要處理,我們沒辦法見樹又見林。
朋友很貼心,教授也很理解我的處境⋯⋯可就算讓我延期交報告,或是開心玩拼字到半夜,都只是暫時的,沒有地方能讓我放下這股沉重的痛楚。我不想別人同情我,更不想讓別人不自在(自己的父母死了,還得反過來安慰別人?⋯⋯實在很尷尬)!
我想要的,不過就是想隨口就能說出我想念媽媽,不需要解釋一大堆。還有我也很想很想要的,就是能輕鬆開玩笑,別人不需要自我克制。我到現在還在尋找,是不是有什麼書(或電影、網站,或短篇故事之類的?)能幫助我盡情擁抱悲傷,不需要壓抑。
這本書是為我媽媽、我自己,以及任何因失去摯愛痛苦不已,只希望別人能「懂」的人而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