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孩子要的是真实的父母,不是100%爸妈。”这是美霞与3个儿子在日常生活的互动中悟出的教养哲理。
她常对自己说:“给孩子人生的前六年,孩子还你六十年。”因此,她从孩子小时陪着孩子度过每一天,深刻感受孩子的每一个小变化。陪着陪着,她发现,原来孩子也在陪着妈妈,陪着妈妈认识自己,学习做个快乐称职的妈妈。
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美霞和先生努力实践教养的三大铁律:规律的生活作息、和孩子一起玩、一致性地教养。所以,在孩子幼小时,他们有长达好几年不夜出。夫妻俩特别重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好品格,让孩子从小学习凡是能力所及的事,自己动手做,让学习融在生活里。今天,步入少儿/青少年阶段的孩子,在人群中可自处,也能与人相处,与幼儿期奠定下来的安全感基础有着莫大的关系。
20年来,美霞游走于家庭、热爱的幼教志业与生活之间,也长期在社区推动大大小小的亲职教育活动,不但怡然自在,且游刃有余。因为她说:
只有慢,才能安住自己。
養兒育女是世上最辛苦也最幸福的事!
但在「教養」這條路上,每個父母都曾遭遇這樣的挫敗:
孩子怎麼講不聽、教不會?孩子為什麼會這樣?
其實,父母面對的是兩個孩子──任性的「嬰兒自我」與懂事的「成熟自我」。
孩子令人頭痛的行為,99%是「嬰兒自我」惹的禍!
同理接納做得好,80%孩子教養問題迎刃而解!
**隨書贈「高效能父母這樣做」自我提醒隨身卡。
STEP高效能父母學,整合「阿德勒學派」&「P.E.T.親子雙贏溝通課程」
* 隨書附贈「高效能父母教養SOP步驟」提醒MEMO
1. 本書以脈絡完整的心理學原理和情緒管理、問題解決策略為基礎,提出一套通用於各種問題的高效能教養策略,不同於目前市面上較偏向以單一教養問題解決法為訴求的教養書籍,呈現出更寬廣的思考格局、也更簡便直效的解決方案。
2. 因為是以心理學的人際互動模式為基礎,特別提醒父母有時必須跳脫教導者的角色,來思考自己的心理機制在教養時會造成的盲點或偏頗,顯得更為人性化、也更易於被父母理解和接受。
3. 全書分為七大課程,由理論到應用,以各種教養實例進行深入探討,並將問題的解決流程以清楚圖表呈現,以便讀者按表索驥,快速決定對應方案。
人生不該是追求沒事,追到了終將還是會有事。
人生也不該是追求得到,得到了終將還是會失去。
到底該追求什麼,才能得到終極的滿足與安歇呢?
不用追。
好好吃飯、好好睡覺、好好愛,
沒了有事沒事,沒了得到失去,滿足與安歇就發生了。
◤獻給這樣的你◢
→給努力做到好、卻老對自己不夠好的人
→關心別人更勝自己、把自己放在最後的人
→想著讓周圍人開心的人
-----------
寬容自己,深愛自己,真正地與自己同在。
不再「努力」變得快樂,滿足與安歇就會發生。
本书中,作者阐述了“心理营养”的理念,同时介绍了气质理论在亲子教育中的应用。
结合“心理营养”的理念和气质理论,作者从12个方面全方位回答了父母育儿中的常见问题。
五大心理营养:
无条件的接纳;
此时此刻,我生命中你最重要;
安全感;
肯定、赞美、认同;
学习、认知、模范。
生命中的“五朵金花”:
爱的能力;
独立自主;
联结;
价值感;
安全感。
12个方面的问题:
安全感
情绪管理
性格难题
行为偏差
社交与社会化
夫妻关系
妈妈的自我成长和支持
父亲养育
隔代养育
性教育
疑难表现
其他生活琐事
★ 世界科幻界诺贝尔奖“雨果奖”得主郝景芳、华人科普界重磅大奖“吴大猷金奖”获得者王立铭,为家长提供面向未来的教育实操方案
★ 郝景芳以她作为科幻作家对未来的前瞻思维,和作为经济学家对社会的分析与洞见,以及身为人母对孩子的敏锐和关爱,携手科普启蒙达人、浙江大学教授、科学家奶爸王立铭,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“童行学院”,潜心研究真正能帮助家庭和儿童面向未来,获得适应未来世界核心素养的教育。
★ 我们常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,却忘了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。人的能力属于新时代还是旧时代,将影响未来三四十年的命运。
★ 未来已来,十几年后,今天的职业70%将被机器取代。在这个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,本书从人工智能时代应该如何学习谈起,涵盖5大未来世界需要的能力——大脑力、学习力、科学力、思考力和软实力,30个颠覆传统认知的革命性策略,80条避免中国式焦虑的育儿锦囊,帮助父母在孩子0-7岁成长关键期,全面打好基础,当孩子长大、成年,无论面对怎样多变的环境,都能游刃有余。
★ 关注未来的同时,针对当下最令家长头痛的教育难点,如:数学启蒙难、幼升小衔接难、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难等方面,提供科学实操方法,让育儿变得更轻松,让亲子关系变得更亲密。
很难再有一本关于亲子阅读与教养的书,能够像《幸福的种子——亲子共读图画书》具有那样神奇的影响力了!
几十年来,松居直先生在书中直率、真诚的话语,和对幼儿教育、对图画书的独到见解,启发许多人投入图画书的世界,将推广“亲子共读图画书”作为毕生追求的使命,并且让“亲子共读”的幸福画面,成为孩子成长过程里永难忘怀的温馨回忆!
本书自出版以来,就成为一本为“亲子共读”推波助澜的启蒙之书,也见证了图画书亲子共读在中国的普及与推进。几乎所有想要一窥图画书殿堂的大人,只要此书在握,就差不多拥有和孩子共乘阅读列车、共享图画书之旅的通行证。
教性教育不需假手于人,只要继续学习、成长自己,父母也能与孩子谈性解惑!
本书提供了实用的性知识,包括性教育的观念、基本原则、方法、0-12岁的性教育内容、如何预防性伤害等,为父母厘清性教育的迷思,给孩子正确的性知识、观念与态度。
「爱是体验性的,爱不是一个道理。」
一本给父母、老师「应对」自己与孩子的心书。
继《萨提尔的对话练习》、《对话的力量》等畅销书后,李崇建与甘耀明2020最新作品。
萨提尔:「问题不是问题,如何应对问题,才是个问题。」
当孩子面临生命困境,大人应该如何「应对」,才能真正帮助孩子?
藉由萨提尔模式,当大人觉察、疗愈自己后,孩子也才能感受到接纳、陪伴与爱,因而长出面对生命的力量。
运用萨提尔的好奇对话,才能真正触碰到孩子行为底下的声音,接住孩子正在坠落的心。
当孩子犯错或受挫,身为父母或老师的你,是否曾经:
‧ 指责、批评孩子?
‧ 对孩子说满口大道理?
‧ 恐吓孩子:「绝对不能再有下一次了……」
‧ 泪眼诉说:「我已为你牺牲一切。你就不能乖一点吗?」
父母或老师的这些行为,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充满焦虑、生气、害怕、痛苦,或自责、内疚等各种情绪,但是当父母或老师不自觉地落入建议者、说教者、压迫者、指责者的角时,这并无法真正协助孩子,只会将孩子愈推愈远。
但孩子令人恼怒的行为,只是表象。孩子更需要被倾听与接住的是他在乖张行为之下,那一颗以叛逆、爆冲或冷漠所包装起来,但内在其实孤单、脆弱又惶恐的心。
运用萨提尔的好奇对话,能让父母或老师真正触碰到孩子行为底下的心,那也是孩子更内在、更完整、更想被倾听的灵魂。不过,在过程中,父母及老师的内在伤痛可能会被挑起,因为在成为父母或老师之前,许多人早已是千疮百孔,内心受伤的大人,因此,大人觉察自己,疗愈与照顾自己的内在就更显刻不容缓与重要。
李崇建与甘耀明继《对话的力量》、《阅读深动力》之后,两人再度携手。期待这本温暖、动人的教育新作,能让孩子与大人都被深刻理解,并拥有爱与被爱。
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,孩子需要游戏就像食物和水。
如何用游戏帮孩子理解输赢?做好面对世界的准备?
如何放下身段,加入那个我们曾经熟悉的世界,成为擅长游戏的父母?
★重新认识打闹游戏,将大有启发!我保证,你只要读上几页,就会迫不及待地坐到地板上,和孩子一起打闹、大笑起来。
——迈克尔.汤普森(畅销书《儿童社交的爱与痛》的合著者之一
★这本书充满了智慧!科恩博士生动展现了游戏的风采……他直接针对父母心中的难题和困惑提出了大量思考和建议……书中随处可见的生活趣事,不仅传递着乐观和包容,而且体现着对孩子与父母双方的深刻理解……他提供的游戏方法是那么简单,而效果却又那么显著……热切期望父母们从本书中获得启发。
—— 惠芙乐(Patty Wipfler),《倾听孩子》作者,父母领导力学院创始人
★担心和焦虑,就像看不见的风暴,正在袭击越来越多的孩子,而本书将帮助他们从中成功地走出来。你将读到的,是在困境中思考与实践的结晶,不要犹豫,翻开这本书,把这些结晶纳为己有吧。帮助你和你的家庭摆脱困扰、重获安宁与快乐的方法,只有几页之遥。
――丹尼尔.西格尔(心理学家、神经学家、《全脑教养法》作者)
★一本“焦虑父母”的福音书!焦虑,是一项全身心的“运动”,因此科恩博士在书中建议父母:少说、多练。少讲道理,多引导孩子关注当下的身体感受,才有疗愈效果。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:大量真实、鲜活的亲子故事和缓解焦虑的游戏方案。
――美国《出版人周刊》
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,孩子需要游戏就像食物和水。
如何用游戏帮孩子理解输赢?做好面对世界的准备?
如何放下身段,加入那个我们曾经熟悉的世界,成为擅长游戏的父母?
★重新认识打闹游戏,将大有启发!我保证,你只要读上几页,就会迫不及待地坐到地板上,和孩子一起打闹、大笑起来。
——迈克尔.汤普森(畅销书《儿童社交的爱与痛》的合著者之一
★这本书充满了智慧!科恩博士生动展现了游戏的风采……他直接针对父母心中的难题和困惑提出了大量思考和建议……书中随处可见的生活趣事,不仅传递着乐观和包容,而且体现着对孩子与父母双方的深刻理解……他提供的游戏方法是那么简单,而效果却又那么显著……热切期望父母们从本书中获得启发。
—— 惠芙乐(Patty Wipfler),《倾听孩子》作者,父母领导力学院创始人
★担心和焦虑,就像看不见的风暴,正在袭击越来越多的孩子,而本书将帮助他们从中成功地走出来。你将读到的,是在困境中思考与实践的结晶,不要犹豫,翻开这本书,把这些结晶纳为己有吧。帮助你和你的家庭摆脱困扰、重获安宁与快乐的方法,只有几页之遥。
――丹尼尔.西格尔(心理学家、神经学家、《全脑教养法》作者)
★一本“焦虑父母”的福音书!焦虑,是一项全身心的“运动”,因此科恩博士在书中建议父母:少说、多练。少讲道理,多引导孩子关注当下的身体感受,才有疗愈效果。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:大量真实、鲜活的亲子故事和缓解焦虑的游戏方案。
――美国《出版人周刊》
本书是林文采博士心理营养理念(无条件接纳,肯定、赞美、认同,生命至重、安全感、模范)的深化。
书中的27个案例,是数十万学习了心理营养理论的家长抚育孩子的实践精华,这些家庭原本存在种种问题,如夫妻不和、父母暴躁、父母离异、孩子之间不和、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、孩子在学校受到凌霸、孩子语言存在障碍、孩子胆小、敏感、自卑、叛逆等。
林文采老师将案例分类整理,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述总结,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领会心理营养理论的精髓,解决父母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。
为什么女生的胸部要大?
为什么男生不能哭?
为什么我们不能说“那个”?
为什么?为什么?
成长的事已不再是秘密,网络轻易搜寻得到,学校体健课本都有写,我们怎么还有许多问号?
本书就是要带大家从不同角度看见性/别,性/别不只是生、心理的改变,性/别不仅是关于自己的事。让我们跟随郭富美老师的脚步,共赴一场性别教育之旅吧!
波士顿教师训练中心及幼儿园第一线教师、
《亲子天下》人气专栏「家有学前儿」作者李坤珊博士,
继广受读者好评的《让孩子安心做自己》后,
献给2~6岁学前儿的第二本贴心教养书!
永不放弃的爱与信任,是父母给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人生资产。面对这个变化莫测的未来世界,我们永远无法预测孩子的未来。然而,身为父母的我们,能给予孩子最重要的生命礼物,就是一份永恒坚定的爱与信任。
兼具理论与实务经验的教养专家李坤珊博士,继广受读者好评的《让孩子安心做自己》后,针对“家有学前儿”父母所面临的种种困惑,再次透过她亲眼所见、亲身所感的细腻观察,历时两年重新编辑、汇整的又一力作。大人如何在爱与信任之中立下界线?师长如何在孩子天生的欲望与动机中启动创造能量?由《亲子天下》五年不坠的人气专栏集结成书的《带你长大》,透过幼教专家知性感性兼具的笔触,帮助父母带着一颗安定的心,领着宝贝跨出家的舒适圈、进入人际群体。将带着你一起大手携着宝贝的小手,走过比陪伴更多一点的“引领”心路。
教养,不只是陪伴而已。
身为父母,我们有责任去、教导,给孩子永不放弃的信任与爱。
教养,不是去塑造一个小孩。
我们能做的,是坚定的带着孩子,一起走向那不确定的未来。
兼具理论与实务经验的美国幼儿园教师李坤珊博士,针对“家有学前儿”父母所面临的种种困惑,透过她亲眼所见、亲身所感的细腻观察,历时两年重新编辑、汇整的力作《让孩子安心做自己》、《带你长大》与广大读者温情见面。
大人如何在爱与信任之中立下界线?师长如何在孩子天生的欲望与动机中启动创造能量?由《亲子天下》五年不坠的人气专栏集结成书,透过幼教专家知性感性兼具的笔触,帮助父母带着一颗安定的心,领着宝贝跨出家的舒适圈、进入人际群体。将带着你一起大手携着宝贝的小手,走过比陪伴更多一点的路。
随着年龄渐长,宝宝的生活圈开始有了幼儿园,多了才艺班……他们面对外在感到不安害怕,却又不知如何清楚表达;大人不理解他们说不出口的无助与困难,往往以“又在闹情绪”了一言以蔽之……真的是如此吗?
这本书将带你蹲下身,用幼儿的视角重新观察这个世界、重新认识这群“小小孩”。透过“学校,是家的延长线”章节,本书引导父母为幼儿灌溉勇气,面对外在世界;在“家,教会孩子生活”章节中,细诉如何为孩子打造一个“不必精打细算”的童年,从动机与孩子天生欲望着手,“从生活中培养创造力”不再是件遥不可及的事。而更重要的,当他们大喊“我不想睡”、“我不会,你来帮我”、“我不要,我要自己来”的当下,身为父母的你,是否真的“读懂孩子的话”,了解孩子需求与盼望?
只要读懂孩子的心,就没有解决不了的教养难题!
14岁那一年,作者掉入巴生河,在水中挣扎了一个多小时,却奇迹般生还。
从小到大,上天给了作者非常困难的功课——患上癫痫症,让作者一直徘徊在努力与放弃之间。
但是一次又一次,奇迹不断地被创造。作者没有以患病作为借口放弃自己,硬着头皮面对生命的挑战。
二十载磨难及挫败的岁月,让作者练习出曱甴般的顽强生命力。
癫痫让作者创造一个独特的自己,更想借助自己的经历去帮助其他癫痫患者。
本书是作者从患病到治疗以及康复的心路历程。
培养感情,要花时间。
教养小孩,要花时间。
想要成功,要花时间。
没有例外。
如果你希望家里的孩子相亲相爱,
或是和睦相处就好,
一定要看看这本书。
相亲相爱是什么?
在一起的时候,喜欢对方。
不在一起的时候,想念对方。
只做到一半的,也有五十分。
为什么,零分的感情这么多。
父母的态度,决定孩子感情的深度。
排解手足纠纷,事小。
大事呢?就是做人的道理。
有人认为:手足吵架无所谓。这件事,对,也不对。
如果吵架后,心里没有怨怼,你可以说无所谓。
如果一次两次三次、一年两年三年,随着年纪渐长,怨怼也愈深呢?
很多手足渐行渐远,除了天生个性是否相投外,也可能小时候都处不来了,
大了更难有机会再培养感情。
有人认为:吵架可以增加感情。这件事,对,也不对。
如果把吵架看成一种沟通,那就得看沟通有没有结果。如果最后落到各说各话、负气离开,双方都认为是对方的错,请问这种吵架怎么增加感情?
更糟的是,有人认定父母偏心,你还能说手足吵架无所谓吗?
当我们抱怨孩子不友爱时,有没有想过,错误的源头,可能是自己?
通常都是。只是多数人没注意到这个事实。
当我发现老大对老二说话太凶时,应该就是自己也会对孩子说话太凶。
当我发现老二对老大蛮不讲理时,应该就是自己也会对孩子蛮不讲理。
只要一出现育儿问题,第一个反应是检讨自己如,父母如果能有这等勇气,事情就会愈来愈好。
「我突然明白一件事:那个孩子崩溃的原因不是父母离婚,而是父母撕破脸。
那种恨不得对方去死的决裂,连大人都承受不起,更何况是以父母为天地的孩子。
爱,要走很多步,结束时,也多走几步吧,不要匆匆忙忙就走到“恩断义绝”。
为了无辜的孩子,大人要坚强。」
《不能让你买,只好让你吵》
64篇对话,看似切入家庭日常,谈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的家人相处之道,却如好友沏一壶热茶,坐下与你细聊我的家庭解方与生活观点。很个人,有亲子间、夫妻间、祖孙间,细细读来,却相当共鸣,是你我曾经有的经历,有的过去式,有的现在式,也许更是许多新手妈妈的未来式。最终心法无他,是汪培珽手记系列从一到九始终如一的传授:
世上妈妈千百种,你喜欢哪一种,你就要将自己变成那一种才好。管教,因人因地制宜,打从心底相信孩子,有松有紧的原则,便能互生信任,互相尊重。
爱,要走很多很多步的。爸爸妈妈们,要守点力气,因为,十年保存期限过后,是另一个开始。
■ 进入国中的男孩,不再黏着父母讨拍,面对儿子生人勿近的回应,她如何接招?
→ 一切皆有时,别急着出手,请耐心等待。
■ 女儿衣着清凉,短裤越来越来短,管还是不管?
→ 跟小孩针锋相对有「配额」,对一个快要成年的孩子,配额必须用在刀口上,衣着问题属轻重缓急的轻。
■儿子开口要买网路游戏,给还是不给?
→ 不能让你买,就只好让你吵。没关系,我的工作就是要让孩子吵。
■青春个体,对两性懵懵懂懂的提问:「怀孕你会骂我吗?」该避重就轻?还是单刀直入回应?
→ 在感情的世界里,心伤比身伤大,但为人父母希望你一点伤都不受,讲明白还不听,只能祝你好运。
■别人要孩子成功,她要孩子失败,因为失败能生勇气?
→ 别人没走过的路,不代表你不能走。害怕失败,让你错失机会,真正的失败,是没有去做。